新闻中心
诚信铸就品质 质量赢得市场
【中华工商时报】杨宗祥:每天都在出发
2013年11月26日 6756

   中华工商时报:马蕊桂月仙


"别人看不见的我要看见,别人弄不清楚的我要弄清楚,别人做不到的我要做到。"这是杨宗祥对自己的承诺,也是他的行动纲领

  向来不喜欢别人用“身价”来衡量企业家价值的他,旗下的企业一直很有“价”:作为中国化工化肥十强企业,祥丰2012年总销售收入50.85亿元,上缴税收3亿元,出口创汇3.44亿美元。

  身为“50版”的企业家,他总深感民营企业的发展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,如今的发展机遇千载难逢。年逾六旬的他每天奋战在企业发展的第一线。为了一份倾注年华和激情的事业,什么时候是终点,他笑言自己也不知道。

  憨厚质朴、和蔼可亲,初次与他打交道的人似乎都会对他的成功颇感兴趣。“如果说我成了,那要归功于诚信”,对于成功的发问,他只有这一个答案。

  吃苦、节俭、正直,他提得多,也习惯这样做。从他身上几乎找不到与亿万财富直接相连的痕迹;但从他的精神中,让人立即对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豁然开朗:人与人的物质财富差距只是表象,本质还在于精神品质上的区别。

  他就是云南祥丰集团董事长杨宗祥。

  吃苦与生俱来

  “企业家生来就是吃苦”这是句肺腑感言,更是切身经历的凝结。辛劳汗水、险丢性命、历时10年,杨宗祥创造了人生的“第一桶金”;创办化肥厂,时代的局限,曾经一度让发展陷入僵局;发展中矛盾困难在所难免,发展就是“解题”的过程—举重若轻的背后,20多年创业的辛劳与不易蕴含其中。

  祥丰与曾经合作的一个公司因为对方拖欠1亿多元货款发生债务纠纷,到2013年已经历时5年也没有等来一个结果。一边是企业发展壮大、转型升级的大事要事,一边又往往要遇到诸如此类的难题,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,仅仅发展遇到的难题就足以让人心灰或是崩溃。正视现实、迎难而上,杨宗祥从未让任何发展的难题,成为企业停滞不前的理由。谋发展、解难题,两不误、两促进,就是他吃苦精神最好的写照。

  苦惯了的他,认为现在有的年轻人缺乏吃苦精神很遗憾。“没有苦,哪有甜;没有奋斗,哪来明天。”这不是教条,更是真情实感。

  杨宗祥自幼家境贫寒,13岁就辍学回家挣工分。17岁时,他被分到安宁洪源养殖场工作,并当上了场长。养殖场以饲养鱼苗为主,运送鱼苗是个辛苦活。每年清明节前后就要到广州运鱼苗,先空运到昆明再用汽车运到安宁。等到5、6月间,小鱼苗长到一寸大时就运到大理、保山等地销售。过程繁复辛苦,成本又高,于是他摸索出了鱼苗的孵化技术,当时在昆明属于领先。他又充分利用养殖场的资源,养鸡、养猪,自己焊鸡笼,挑鸡粪、猪粪,配饲料,那时,他有三辆自行车,几乎“无所不能”。

  为了改变家庭生活状况,他还利用工作之余,带着一群人去搞运输,专门从一平浪运送食盐到安宁火车站,把昆明的钢铁等货物运往大理、楚雄等地。搞运输,背盐巴成了必要环节。当时,他需要不停地重复这样的动作:一袋食盐重40公斤,他每次背两袋甚至三袋,要走150米,要蹬上十多米的高坎,要躬身“翻”过屋梁,身高一米八、身材还算魁梧,即便这样他也经常不堪重负。豆大的汗珠滴落在地上、身上的汗衫没有一处是干的,没有任何选择,他只能咬牙坚持。这一坚持就是整整10年,他当苦力整整背了10年盐巴。

  除了体力上的苦,他还遭遇了险丢性命的难。1986年,他在送货去楚雄的途中,因赶路超车车速过快,为避让对面突然驶来的对头车,他果断撞上山崖,满载货物的卡车和他不幸翻下了悬崖。后来他被60多名志愿者从30多米深的悬崖救起,下颌骨和颅骨严重受伤、手腕骨折、血流过多,处于昏迷,险象环生,历时20多天的治疗,他这才战胜了死神。

  1973年到1988年,他历经忘我的吃苦耐劳积累了人生的“第一桶金”。他用这些钱创办了“昆明安宁复合肥原料厂”,开启了创业生涯。

  创业之初,困难扎堆似的摆在他面前,资金、物质十分匮乏,工作环境相当艰苦。他二话不说,率先士卒,带头苦干,和工人并肩奋战,而且比别人干得更多更苦。他不仅要忙建厂,还要跑原料、跑供销、跑市场,协调各方面关系、沟通各方面渠道。资金一分一分筹集,事情一件一件办理,矛盾一个一个解决。就在正式投产后,私营企业生产的化肥与供销社销售发生了对接难的重大难题。几经周折,他说服了一些勉强接受私营企业化肥的供销社,但条件是不仅要降低价格销售,还要先试用才付款。等供销社销售不是问题的时候,新的难题接踵而至,当时由于私营化肥企业办不了化肥许可证,产品被工商等部门叫停,多次寻找相关部门无果的情况下,他选择了通过挂靠国企的方式,难题才得以破解。

  1992年,“螳丰化肥”顺利通过了国家相关部门的考核和评估,获得了由国家颁发的生产许可证。自此,祥丰也真正走上了腾飞之路。近年来企业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,实力已经颇具规模。即便这样,杨宗祥不敢也不会坐享其成、反而辛苦没有减少半分。

  “做企业很辛苦!”杨宗祥说这句话的时候乐呵呵的,没有丝毫抱怨的意思。“很多事我都要亲自去做,坚决不能做糊涂的企业家”;“别人看不见的我要看见,别人弄不清楚的我要弄清楚,别人做不到的我要做到。”—这是他对自己的承诺,也是他的行动纲领。

  1991年,原料厂的产值已过500万元,杨宗祥还骑着当年开办养鸡场时靠卖鸡蛋奖励而来的自行车,经常半夜一两点还在外面忙碌。2010年筹建占地面积449亩的祥丰高浓度磷复肥生产基地时,时年59岁的他依然亲力亲为。在一间小破房子里一待就是两年,开会吃饭都在那里,甚至太忙就在车里过夜。他说“必须争分夺秒,这样才会有效益”、“我们的一切都是辛苦所得”。

  从修车、电焊、化肥生产全过程、产品销售、企业管理,杨宗祥苦出了“全能”本色。

  诚信“赢”的定律

  滇商先辈之所以能打开茶马古道,就是因为他们的诚信得到了所到之处人们的认可。诚信被杨宗祥视为赢得市场、赢得企业发展、赢得社会认可的制胜法则。

  “答应别人的事,我绝对做到。”这话说了数十年,说到做到的承诺也一个不落的兑现,这就是杨宗祥眼中的诚信。数十年来,他将这样的品质视为比生命还弥足珍贵。

  “跟人打交道,要分清自己的与别人的,是人家的就是人家的,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。”“市场要靠自己去打拼,薄利多销是关键,但坚决不是靠占任何人便宜来获利。跟客户谈合作,要坦诚相见,还要保证别人的利润空间,要双赢而不是一味地只顾自己不想他人。”“我们云南人本色就是要老老实实做人,明明白白做事,这样心里踏实,睡觉也才睡得安稳”。正是具备了合作者眼中的这份“憨”,祥丰更加赢得了发展、市场和认可。

  在经营管理上,杨宗祥要求企业不盲目欠债,也不盲目投资,有多少资金实力就做多大的事。他说,比如要做一个地产项目需要投资2亿元,那就需要实打实地准备2亿元。他不轻易找银行借贷,企业资产负债率小于0.5%,随时有充足现金作周转保障。他历来有个习惯,每个月月底都要查看公司所有的统计数据,按最新市价计算,除去欠别人的,精确地计算自己实实在在拥有的部分。

  在员工管理上,杨宗祥认为诚信才赢得威信。在他看来,信任也是个系统工程:因为诚信,员工才会信服;因为诚信,客户才信任;因为诚信,政府才会支持。20多年的积累,杨宗祥不止积累了财富,更拥有了一个信任他、追随他的稳定团队。数千名企业员工,在整个安宁市甚至云南省化工行业,流失率列居最低,多年以来保持在5%之内。祥丰客户遍布全国各地,还有东南亚,日韩,南非等国家。诚信还让企业赢得了信任和尊重,比如各级政府都十分支持,办什么事遇到障碍,只要跟政府反映,马上就能得到反馈或解决。

  厚待员工,杨宗祥将其置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。为员工购买社会保险放心保),遭遇金融危机工资不降,开发物业成本价基础上还发放补助金保证职工有房住,3000多员工的工会活动经费总是第一时间达到……注重树立“爱国爱家爱企业”铮铮正气。至今公司规定主任以上的职工,有不正当理由离婚的就不发放年终奖。

  责任从未停歇

  看得远、看得高、看得准,这成为了人们今天对祥丰发展战略的评价。这样的评说背后,也折射出了祥丰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发展。

  驶入发展的快车道,除了创新发展别无选择。截止到2013年,年销售量已达近200万吨,这也意味着祥丰的国内销售份额近乎饱和。“必须发展的眼光锁定于"放眼全球"。杨宗祥这样说,也对此做了全面布局:提速转型发展进程,细分产品分类等级,丰富产品类别;企业的业务已拓展到东南亚、日韩等国家,南非项目也正在推动。与之并重的还要做大做强集团旗下的地产业、金融业,探索更新的管理模式,谋求更大的发展。这就是祥丰发展的战略版图。

  作为目前云南化肥产能最大的企业,创新一直是发展的生命线。坚持走创新型循环经济的科学发展道路,在生产中引进先进技术,推行节能减排清洁生产,不转变生产方式,加强技术改造,降低能耗,减少污染,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,抓住生产中节能减排中的突出问题和重点环节,公司生产的“螳丰”、“云弘祥”、“滇金麦”等品牌产品已覆盖了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,并远销欧洲、印度日本等13个国家和地区。多元发展的路上,祥丰下辖祥丰商贸、祥丰房地产等19个分公司。

  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,与之并重的还有社会效益、环境效益,必须做到多方面的统一,这成为了祥丰发展坚定不移的社会责任。创业至今,杨宗祥始终坚持把履行社会责任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,积极参与扶危济困等社会公益事业,自公司成立以来,累计捐款达数千万元。

网站地图